联系电话:18566944489

当前位置:首页》书画展览

于右任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20-04-17 15:35:00 点击:1220

于右任(1879.04.11-1964.11.10),汉族,陕西三原人,祖籍泾阳斗口于村,中国近现代政治家、教育家书法家。原名伯循,字诱人,尔后以"诱人"谐音"右任"为名;别署"骚心""髯翁",晚年自号"太平老人"。

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,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,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,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、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(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)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。

1879年(清光绪五年),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。

1895年(清光绪二十一年)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,成为秀才

1897年(清光绪二十三年),在三原宏道书院、泾阳味经书院和西安关中书院继续求学,受教于刘古愚,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"关学"余脉。

1898年(清光绪二十四年),参加岁试,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,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"西北奇才"。

1900年(清光绪二十六年),八国联军攻陷北京,慈禧、光绪帝出逃西安,参加"跪迎",写下诗篇,自编成《半哭半笑楼诗草》,于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。

1904年(清光绪三十年),清廷下令拿办于右任。于逃离开封到上海,化名刘学裕,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。

1905年(清光绪三十一年),于右任出钱、出关系并聘用马相伯叶仲裕邵力子等共同另行筹组复旦公学(今复旦大学),中秋节正式开学。[2]

1906年4月(清光绪三十二年),于右任为创办《神州日报》赴日本考察新闻并募集办报经费,在日本得会孙中山,并加入同盟会。

1907年起(清宣统二年),先后创办《神州日报》、《民立报》积极宣传民主革命。

1912年春,于右任辞职,回上海继续办报。"二次革命"失败,《民立报》被查封,于避居日本,从事反袁斗争。

1922年10月,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并担任校长。

1924年,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,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。

1926年,与冯玉祥、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,出任驻陕总司令。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、监察院长。

1928年9月,担任私立南通大学(Nantung University)校董(1930年11月,私立南通大学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)。[1]

1929年始,从事历代草书之研究,1932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,创办《草书月刊》。

1932年秋,筹备建设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(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)。

1964年,因为政治原因而长期郁闷成疾,病逝于台北。

t019f07adf22a8557ab.png

1948年5月,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,选举总统、副总统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参加了副总统竞选。竞选对手主要是桂系军阀李宗仁。选举前,为了让代表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打算,于右任每天在屋内摆一书桌,置文房四宝笔、墨、纸、砚,凡代表即送"为万世开太平"条幅。同时,另设一长桌,放置他签名的照片2000张,每张照片上签有各代表的名字,分省、分市、分县或分职业排列,由代表们上门时自己检取。每天上门拜访于右任的人最多时每小时一二百人。大多数人都悟出于右任先生是以声望和一支笔作为竞选的力量。

参与副总统竞选的人与于右任的做法大相径庭。如李宗仁给每个代表供一辆汽车,有司机早晚服务,包上几个大旅社、酒店,只要是代表身份,不管认识与不认识,都可住进去,每天早晚宴席相待,一律免费供应。行政院长孙科、武汉行辕主任程潜二人天天摆酒请客,给代表发纪念品,许诺,拉关系。各地代表每天收到请柬的应接不暇。代表是上帝,副总统竞选者和他们拉同事、拉乡党,拉同学,拉亲戚,拉同宗……设法为自己拉选票。而于右任却靠一支笔,一张纸,待在家来竞选。有人劝于右任别在家"守株待兔",要出去走动,可以找财团借款活动,于右任一一谢绝。他告诉友好说:我相信民众,我相信自己,成与不成,看民意吧。

明天就要投票了,于右任突然派人给各代表送去一张请柬,在饭店对到来的代表即席演讲道:我家中没有一个钱,因此,很难对代表厚待。今天,是老友冯自由等二十位筹资,才略备薄酒相待,我只是借酒敬客了……

国民政府选举开始。投票采取淘汰制。第一天投票,于右任先生得到493票,即遭淘汰。选举结束,几个代表找到于右任安慰,冯自由感慨地说:"右老身无分文,凭人格声望、笔墨竞选,这能成功吗?纸弹根本敌不过银钱,这社会政治腐败,靠金钱、美女、红酒、车子拉票,于老怎能不失败呢?这失败原因全是我们这些人昧于世情造成的。"

第二天,继续投票,于右任准时出席。一进会场,风度飘逸,豁达大度,全场代表起立掌声10分钟不息,表示对他的钦佩之情。最后,孙科、程潜等相继淘汰,李宗仁当选副总统,蒋介石当选总统。于1948年5月20日,在南京总统府举行了就职大典。

于右任虽然没有当上副总统,但其清贫、廉洁、清正、儒雅、豁达的形象却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做人典范。 [6]


书画名家网 © 2020 dangdaishuhua.cn
本站点击量:7544956次
关于本网 联系我们
粤ICP备20028477号 工信部备案管理系统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